继山西、内蒙古等省市发布“去产能”目标后,河北省也发布了超市场预期的去产能方案。其中,国有老煤炭集团冀中能源和开滦集团将共退出煤矿97处。
除了退出之外,还有没有别的路径来消化这些产能呢?随着今年3月以来国家环保部连续对大同、苏新、北控等多个大型煤化工项目环评开闸,市场上关于煤化工“春天”来临的呼声再起。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共消耗煤炭29亿吨,其中电力、钢铁、建材行业分别耗煤13.8亿吨、4.8亿吨和3.8亿吨,同比分别下降6.1%、3.4%和8.4%,唯独化工行业耗煤量增加至1.9亿吨,同比增长9.9%。
或许正是因为煤化工行业用煤的逆势较快增长,煤化工实现煤炭就地转换或成为“去产能”下尽快出库存的选择。然而,《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在青岛举行的一次国际煤化工论坛上却有另一番发现:兜售技术的企业满满当当,大型煤企却无一到会。
环评加速难掩失意 “冷清”!
陈浩(化名)是一家煤化工技术领域的企业负责人拜师,冲着“国际”二字,他带领公司另一位主要负责人与会,以期在“2016中国新型煤化工国际研讨会”上有所收获。
然而,让他意外的是,该次为期两天的会议,一无外宾或大型知名外企与会,二无大型煤炭或煤化工企业主要负责人与会,除了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及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石化部主任郭森的三场报告相对“有料”,其余大量时间都变成了技术推介会、产品发布会。
而会议主办方中国某能源学会一位高层也私下坦陈,如果不是有“国际研讨会”的名头,甚至专家都请不来。反而,会场上最积极的是携煤化工领域相关技术的参会者。
与令人失望的青岛煤化工国际会议相左的是,今年以来,国家环保部针对煤制气项目连续开闸:环保部于5月8日已正式受理了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2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此次公示版本内将“蒸发塘功能变更为事故暂存池,用于储存污水处理站调试期间非正常排放废水”。“暂存池作为暂存污水处理厂调试期间的废水,待系统运行正常后逐渐将水池中澄清水返回厂区重新利用。这样正常情况下暂存池为空池。”此外,在发改委的路条中,新天项目将承担固定床碎煤加压气化废水处理的示范任务。新天项目此次将蒸发塘明确定性为事故暂存池,意味着煤化工行业真正开始践行“零排放”承诺;稍早前,2016年3月,环保部批复了潞安长治煤制油项目和中海油大同煤制气项目环评报告;2016年4月,环保部批复了苏新和丰煤制气项目与北控京泰煤制气项目环评报告。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煤化工项目首次出现环评集体过关的现象。
不难理解这些技术推广者急切地希望在看起来要“回春”的市场分一杯羹。然而环评提速背后的事实可能并不像他们表面看到的一样。
多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前述环保部连续通过的四个煤化工项目,除了北控煤制气项目之外,其余三个均接近瓜熟蒂落,换言之,这些项目属于“先上车后补票”,目前都接近于建设完工了。“否则,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国有资产风化成一堆废铁吗?”前述知情人士称。
而北控煤制气项目之所以获批,据知情者透露,则是与北控集团的强势向上反映有关。但这个项目是否会投入建设还是个未知数。
“北控煤制气项目干不干现在都是一回事儿。企业没有钱,怎么干?”知情者透露,北控煤国内已建成的四大煤制气项目集体巨亏,北控望秋知寒,在短期内或不会真正推进。
事实上,盈利性不强已经成为煤化工项目遭到“冷遇”的直接原因。与2014年之前煤化工项目的炙手可热相比,在经历国际油价暴跌之后,绝大多数煤化工项目已接近成本线甚至开始亏损,煤化工的关注度出现严重下降。
“据我了解,当国际原油价格跌破30美元时,包括煤制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及煤制油气、煤制尿素等所有煤化工项目,无一例外,都陷入了亏损状态。”顾宗勤表示,油价暴跌之后,煤化工的盈利能力如今早已今非昔比,一个个肯定不赚钱的项目,谁还会愿意投资呢?
然而,根据公开资料统计,截止到2015年9月,各地上报国家发改委欲获得“路条”的煤化工项目就达104个,总投资额估计在两万亿元左右。
煤化工难解“去产能”之痒
对于环评能够开闸加速,坊间认为,这三个分布位于山西、新疆和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区的煤化工项目,旨在提振相关区域抗击需求不振及煤炭价格下行风险发挥积极作用。
进入2016年,经济领域最热的词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最受关注的则是“去产能”。在供需失衡的大背景下,化解过剩产能,重新寻得供需平衡,成为煤炭行业当前脱困的核心任务。
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年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而在国家能源局层面,煤炭去产能的目标则更加具体。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指出,从今年开始的三年内,原则上严禁新建新批煤矿项目,今年力争压掉1000处矿井,产能6000万吨。未来三年力争使煤炭产能和市场需求相匹配。国家能源局将督促各地落实中央去产能决策。
“两个5亿吨目标之下,意味着煤炭行业用三至五年时间要直接‘去产能’5亿吨,相当于目前全国总产能的9%左右。”一些政策研究者认为,站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2015年度的耗煤总量才仅仅不足2.5亿吨,因此,煤化工项目即便再次加速审批,在短期内仍然无法肩负煤炭行业去产能的重任。
而已经投产的煤化工项目尽管设计产能颇具规模,但受制于国际油价影响盈亏水平,是否能持续实现煤炭就地转化仍然存疑。
2014年6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曾认为,到2020年时,国内煤化工产业整体耗煤量将达到7.5亿吨以上。彼时,国内已投产煤制油项目的产量达到170万吨,甲醇产量达到2900万吨,煤制烯烃产量180万吨,煤制气天然气示范项目产量也达到了27亿立方米,产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基于这一乐观形势,李勇武认为到2020年时,预计中国煤制油和煤制气规模分别达到3000万吨和500亿立方米。
在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看来,当前(2014年6月)处于运行、试车、建设和前期工作阶段的煤制油项目还有26个,煤制烯烃项目64个,煤制气项目67个,预计2020年,将形成4000万吨煤制油产能,41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和2800亿立方米煤制气产能。
但现实中,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低于60美元/吨,则李勇武和潘爱华预判的上述巨大煤化工产能,无一例外都将难以实现。
然而,在内蒙古自治区公布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初步方案》措施中,依然包括“实际情况,内蒙古煤炭行业要把化解过剩产能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通过兼并重组、产能置换、优化升级等途径”。
“2015年之前的煤化工狂热基本都是不理性的,产煤大省刻意强调提高就地转化率,企业抠破脑袋想着谋取暴利,地方政府瞒天过海帮忙出具各类不合规手续,结果呢,那么多的项目烂尾了。”一些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新疆和内蒙古是目前煤化工项目烂尾最多的重灾区。
不过,随着财政部发布《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后续通知,中央财政拨付2016年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276.4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将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量的地方,按基础奖补资金的一定系数给予梯级奖补资金。
在补贴政策“指挥棒”下,“去产能”的重点似乎又开始转向压缩、关闭和整合产能。当前各省份上报去产能目标汇总已经超过了国家的预期目标。
在清华大学教授金涌等专家看来,煤化工迎来春天或是假象。就煤炭企业去产能及脱困自救的基本路径看,“多把煤炭当原料”只是一个努力方向,更多的煤炭,仍然有待于电力企业超超临界燃煤发电体系的全面建立和完善,进而成为更加高效、洁净和绿色的能源。